随着飞利浦(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分拆半导体部门的计划向前推进,一个令人意外的名字突然出现在分析师为飞利浦拟定的潜在伙伴名单之中:英特尔。产业观察人士曾经认为,英飞凌、飞思卡尔(飞利浦目前的研发伙伴)和意法半导体是最可能与飞利浦半导体(Philips Semiconductors)达成合并或者收购协议的半导体公司。但是看好英特尔的理由很有说服力。
如果英特尔与飞利浦攀上亲,那将是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与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商之一的结合。英特尔因此可以系统地深入数字消费电子应用,而数字消费电子领域正是英特尔目前势在必得的战场。根据Gartner的排名,全球第二和第三大芯片厂商三星和TI与英特尔的差距正在缩小,为了保住NO.1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英特尔别无选择,进军消费电子领域是再自然不过的对策。
英特尔与飞利浦合并成功,对飞利浦半导体的消费电子客户是有吸引力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那就是X86架构将全面控制消费电子市场。”一家电脑芯片公司的高管认为。他表示,如果英特尔向飞利浦提出收购其半导体业务的意向,“将对消费电子产业产生正面的影响”。他断言,英特尔与飞利浦半导体拥有“共同的梦想”,因此它们之间结盟“可能为双方股东提供一个长期的价值命题”。
但从其它一些现实问题来看,它们却不应该配对。英特尔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它不一定需要通过收购飞利浦半导体来获得设计上的优势。而英飞凌和飞思卡尔半导体等规模较小的芯片公司,面临着更多整合压力,从收购或者被收购的角度来看,更有可能进行并购。英特尔虽然规模庞大,但并不能保证其免受产业的压力。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的资深分析师Doug Freeman认为,与飞利浦谈恋爱“会让英特尔分心”,并会干扰其“转型”的努力。英国市场调研公司Future Horizons的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Malcolm Penn也认为,英特尔和飞利浦的结合是“高风险婚姻”。
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 Inc.的研究主管Alan Brown表示,英特尔是“令人感兴趣的选择”。但他认为,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飞思卡尔则是更安全的选择,从安全角度考虑,飞思卡尔最优,意法其次,英飞凌排第三。
飞利浦的选择
飞利浦要想从其饱受财务问题困扰的半导体业务中抽身而退,有三个选择:一是将其半导体业务完全出售;二是与一家与飞利浦半导体规模相当的芯片公司合并,然后减持在该公司中的股权;三是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向机构投资者出售部分股权。母公司有责任为股东分析上述三种方案的价值。但它可能青睐后两个选择,因为后两种选择一方面可以使飞利浦继续对芯片业务施加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逐渐减少其财务投入。
如果飞利浦不走合并/收购路线,而是与英特尔走到一起,飞利浦半导体很可能帮助英特尔这个微处理器巨头打入手机和消费电子市场。到目前为止,英特尔进军这两个市场的努力并未取得明显成果。虽然英特尔在美国俄勒冈州Hillsboro的RF CMOS工厂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它在RF方面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它的迅驰Wi-Fi平台是取得了成功,目前采用英特尔的硅片,但其最初设计采用的却是飞利浦的RF前端。同样,英特尔正在力推WiMax和WiMedia,然而英特尔却尚未为这些标准开发出RF芯片。
“英特尔在手机领域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模拟器件公司(ADI)的业务拓展经理Doug Grant表示。“他们有远大的目标,但却一直实现不了。”
飞利浦高管表示,飞利浦面向UMTS、GSM、GPRS和Edge的手机解决方案Nexperia已被广泛采用于飞利浦手机以及阿尔卡特、Arima Group、波导、Cellon、爱立信、海尔、诺基亚、三星、西门子和索尼爱立信等公司的产品之中。飞利浦半导体负责移动与个人业务的高级副总裁Gertjan Kaat表示,飞利浦基于DVB-H的移动电视解决方案已被“六家最大手机制造商中的三家”所采用。飞利浦的产品无所不包,从超低价手机解决方案到面向主流市场的3G芯片,以及高端的多功能手机多媒体处理器。该公司表示,飞利浦的手机多媒体处理器已得到三家一线OEM厂商的采用。
但ADI公司的Grant表示飞利浦在手机市场的份额可能正在下降。“我们不再把它们看作重要厂商。”他说。“他们曾在手机市场呼风唤雨,虽然现在还在做一些定制的产品,但是明显已经风光不再。”
根据分析师估价,飞利浦半导体业务可能价值50-60亿美元。英特尔财力雄厚,这对于它是个有利条件。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ul Otellini以前曾说过,如果机会合适,可以考虑大型收购活动。
与此同时,飞利浦高管已经发现:跨洲际并购交易将提高其地域和销售来源的多样性。这是可能有利于英特尔的另一个因素。飞利浦半导体的首席执行官Frans van Houten最近接受《EE Times》采访时表示,日立和三菱两家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合并成瑞萨科技,是芯片产业中的成功合并案例。但他补充说:“如果他们真正想把业务做大,当初就应该与半导体市场中的一家非日本企业合并。”
在上周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意法半导体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arlo Bozotti也强调了地域上的多样性,并称意法半导体更热衷于开拓欧洲以外的市场。这很可能成为意法半导体拒绝与同是欧洲企业的飞利浦合并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种跨洲际的联姻并不符合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条。Accenture最近发表了一份关于“如何在合并中创造价值”的报告,报告的作者Walter Shill和David Mackenzie指出,合并活动中最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问题是“处理文化冲突”。
“文化差异使双方在对合并公司未来价值的期望上形成分歧。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促使买家从几乎成交的企业收购交易中抽身而退。”作者警告称。“在并购交易之前进行的分析中,这些文化差异被低估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两家高科技制造商之间的合并,资深高管声称合并后的财务情况不如先前预期的那样好,因为他们低估了位于从属地位的合并伙伴的公司文化,而这种公司文化却受到高度的尊敬。”
1999年,飞利浦半导体成功地整合了美国公司VLSI Technologies。但在这项合并交易中,飞利浦半导体并不是一个“从属的合并伙伴”,相反,是飞利浦,而不是VLSI,为合并后形成的公司制订基本规章。如果与英特尔合并,飞利浦的员工就会成为游向一个大池塘的小鱼,而且是一片陌生的水域。这种经历将使飞利浦的员工受到冲击。
多数欧洲人习惯于至少有五周的年假,而不是美国普遍实行的两周年假。而且,如果离职高管被保安人员一直护送到公司的大门口,欧洲人会感到害怕,而这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Future Horizons公司的Penn警告说,如果英特尔在与飞利浦的合并案中成为所谓的主导合并伙伴,英特尔需要“对飞利浦半导体尊重有加,而且允许它独立运营。”
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的Freeman认为,对于飞利浦半导体来说,寻求私人直接投资公司的资金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Penn却持相反意见,他对此提出了警告,并表示:“飞利浦需要一个象英特尔这样的长期伙伴作为自己的资金来源。”
英飞凌的机会
有些观察者猜测,飞利浦心仪的对象将是英飞凌,而不是英特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飞利浦半导体前高管表示,英飞凌是“飞利浦的天然伙伴,至少名义上是这样。”他表示,这两家公司优势互补,尤其是在电信业务方面。飞利浦和英飞凌可能在工业市场方面存在一些重叠部门,但业内人士建议可以把这些部门剥离出来卖给其它公司。
不过,英飞凌自已也处于重组的阵痛之中。该公司计划在年中以前分拆其内存部门,使之成为一个单独的法人实体,以便从它的业务中消除一个不稳定因素。飞利浦可能会欢迎这个举动。事实上,飞利浦已经开始把半导体业务看成是影响公司整体实现稳定和可预测增长的一个潜在负担。
但在分拆内存业务之后,不知道英飞凌如何能够筹集到完成与飞利浦半导体合并所需的数十亿美元。另一个问题是,英飞凌是否有兴趣参与法国Crolles的联合研发项目。这个项目是飞利浦、意法半导体和飞思卡尔半导体的合作项目,预计今明两年需要增加投资6亿美元。Gartner公司预测,在分拆内存业务之后,目前年销售收入为80多亿美元的英飞凌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排名将从第7降至第13。根据2005年的业绩,从理论上看,飞利浦半导体与英飞凌合并之后的销售额将是105亿美元。
Gartner公司的报告指出,如此庞大的销售额“足以取代德州仪器占据的第三的位置”。但“在现实中,对于这样规模的合并来说,合并后公司的销售额将低于合并前两家公司的销售额之和”。
根据最近飞利浦电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erard Kleisterlee和Van Houten的讲话,获取“规模”是分拆芯片部门的主要动机。飞利浦去年跌出了Gartner公司的10大半导体公司排行榜。Kleisterlee上月在电视会议中解释飞利浦分拆芯片部门的决定时表示,公司预期未来五年“半导体产业必然出现整合”,“我们希望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
认为产业正在走向整合的舆论似乎正在形成。意法半导体的名誉董事长Pasquale Pistorio曾经预言,在未来几年里,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保持住接近5%的市场份额,而当整合真正开始的时候,只有这些公司能够避免被收购的命运。按照他的这种说法,根据Gartner的最新排名上述的少数几家公司只剩下英特尔(市场份额15%)、三星电子(7.6%)、德州仪器(4.4%)。其它数百家规模较小的专业公司,每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都不到0.5%。
当飞利浦CEO Kleisterlee把并购列入飞利浦半导体的选项之中时,曾说过飞利浦看到了“我们半导体活动所有权的重要性”。这明显暗示飞利浦半导体希望与一家规模相当的公司合并。他上周强调说,飞利浦寻找与芯片部门的业务具有全面互补优势的伙伴。换言之,飞利浦无意把它的芯片部门零碎地出售。
Crolles项目的影响
如果飞利浦半导体寻求具有结盟经验的伙伴,以“扩大规模”,它可能最好考虑Crolles-2项目中的现有研发伙伴:意法半导体和飞思卡尔。意法半导体的高管上周表示,2005年在Crolles-2与飞思卡尔和飞利浦半导体的合作得到加强,其合作范围从制造工艺扩大到晶圆级测试、封装,甚至包括IP库和模块的开发。
多年来,欧盟和泛欧一直对合作研究提供金融支持,飞利浦和意法半导体都是受益者。显然,欧洲有人希望飞利浦与意法半导体合并,以打造欧洲的芯片巨头。但分析师指出,意法半导体与飞利浦半导体的产品线之间存在广泛的重叠,并不适宜合并。
意法半导体的首席执行官Bozotti在上周的一个新闻发布上表示,与飞利浦半导体合并“不在我们的计划日程上……公司的五年计划是基于自然成长,而不是基于收购。但是如果机会出现,我们当然会保持警觉并加以考虑。”
另一个项目组成员飞思卡尔正在进行自己的重组工作,目前可能无法进行合并或收购行动。虽然与美国的飞思卡尔结合将会扩展飞利浦半导体的业务范围,但也可能为欧美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埋下伏笔。
意法半导体的Bozotti上周列出了使整合并购可行的几个条件。“第一是投资回报。”他说。“其它考虑是产品的协同效应,互补性和重组所需的努力。最后是地理因素,这非常重要。我们的根基在欧洲。如果在日本或美国有合作机会,我们会采取不同的对策,目前我们在日本的业务仍然很小。”
“投资回报、协同效应、地域、多元化,飞利浦的潜在追求者以及半导体产业中的其它公司,在为即将到来的整合进行准备时,必须考虑所有这些因素。”——Patrick Mannion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