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28.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6.33亿元)专项拨款,设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志着香港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升级迈入新阶段。该机构将依托元朗创新园的双试验产线,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商业量产”全链条创新体系,目标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并抢占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新兴市场。

一、战略定位:填补产业链断层,构建技术转化平台
1. 资金配置与产能规划
o 拨款中24.8亿港元(占比87%)用于购置8英寸SiC/GaN中试线核心设备,包括高温离子注入机、光刻工具及薄膜沉积系统,剩余3.6亿港元支持未来五年运营。
o 试验线设计产能为年产1.2万片晶圆,可满足初创企业及中小型厂商的工艺验证需求,缩短产品商业化周期至12-18个月。
2. 技术攻坚方向
o 研发院下设四大技术组:工序技术(突破SiC外延缺陷密度控制)、设计应用(开发车规级功率模块)、先进封装(提升散热效率至200W/cm²)、品质检测(建立可靠性评估标准)。
o 目标2026年实现SiC MOSFET导通电阻低于2mΩ·cm²,较当前国际主流水平提升15%。
二、产学研协同:重塑香港科创生态
1. 跨机构协作机制
o 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等机构,推动异质集成技术(Hybrid Bonding)在车载芯片领域的应用。
o 建立开放式IP库,向企业授权核心专利,降低技术转化门槛。
2. 全球人才吸附
o 计划引进200名研发人员,其中30%为海外专家,重点招募美国、日本半导体设备及材料领域资深工程师。
o 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开发AI辅助晶圆缺陷检测系统,检测效率提升40%。
三、产业链延伸:瞄准万亿级市场缺口
1. 新能源汽车与能源革命
o 研发院首批产品将用于开发11kW车载充电模块,支持800V高压平台,效率目标达97.5%。
o 与内地光伏企业合作开发GaN基微型逆变器,功率密度较硅基方案提高3倍,成本降低20%。
2. 应对地缘技术壁垒
o 为避免设备进口受美国《芯片法案》限制,研发院优先采购日本爱德万测试机台及欧洲ASM International沉积设备。
o 探索二手设备翻新与国产替代方案,如上海微电子光刻机适配第三代半导体工艺。
四、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潜在风险
1. 商业化周期压力
o 第三代半导体从研发到量产平均需5-8年,而香港本土缺乏规模化制造经验,技术转化效率存疑。
o 当前SiC衬底成本仍为硅基材料的10倍,需通过衬底自主化(如引入山东天岳供应链)降低成本曲线。
2. 国际技术封锁升级
o 美国商务部或将香港纳入“实体清单”审查范围,限制EDA工具及高纯度碳化硅粉体出口。
o 韩国、台湾地区已布局6英寸SiC量产线,香港需加速差异化技术突破以争夺市场话语权。
结语
香港微电子研发院的成立,既是应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主动布局,亦是突破“科研强-产业弱”结构性瓶颈的关键落子。若能在设备自主化、专利池运营及下游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突破,香港有望在2028年前跻身全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策源地,并为大湾区高端制造业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