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中国的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未来15年力争在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纲要》提出的发展思路是: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纲要》将战略重心转移到研发上,目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信息产业逐步广泛地融入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中,技术创新也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全面进入我国,形成了一大批现代产业,但我国却没有真正获得产业进步的主要利益,反而使我国信息产业陷入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跨国公司依靠其核心技术,完全控制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其结果是国内厂家生产得越多利润越低。
虽然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一系列成就,如研发出了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中国企业提出3G国际标准;龙芯”CPU、“汉芯”DSP相继自主研发成功,整体提高了我国集成电路的自主研发水平。但在核心技术上,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匮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全部依赖进口。国外对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其中共涉及到专利3000多项,高额专利费迫使很多企业终止了出口业务。中国的手机、彩电、计算机、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外国企业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而且,在光学、无线传输、信息存储、移动通信等高科技领域,外国申请专利比例高达90%以上。
因此,信息产业需要重点突破核心的关键技术,促进关键技术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思路,《纲要》列出的优先主题为: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高效能可信计算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如果在这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增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奋起直追,掌握核心技术,并逐步渗透到全球信息产业链高端,才能真正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