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业还剩多少商机?在昨天举行的“中国-印度软件产业合作高峰会”上,这个疑问再次拷打着中国的软件商们。
对于“如何更快地形成更大规模”,用友董事长王文京主张向印度软件全面学习。他认为,对于中国软件业来说,“印度模式”一直是推崇范本。软件产值从1990年微不足道的5千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0亿美元软件出口值,翻了200倍还多。
尽管中国政府出台各种扶持政策,软件业依然是“幼稚产业”,目前国产软件销售额仅占全球总量的2.58%。另一个严峻现实是,中国软件市场正在“印度化”。“从中国企业身上得不到什么。”印度软件业三年前发出的声音言犹在耳,其进入中国的步伐已经迫不及待。
“在日本,我们最大的20家客户当中,有15家对中国市场感兴趣。”威普罗(Wipro)首席战略官SudipNandy说。威普罗是印度第三大软件商。2004年威普罗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
事实上,在循序渐进中推进,已成为几大印度IT服务公司进驻中国的策略。印度顶尖公司塔塔(Tata)在杭州的软件中心正在拓展规模,第四大厂商Satyam开发中心也落户杭州。而更多的中型企业,如iGATE Global Solutions和MphasiS Group也已相继来到中国。
去年10月,一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中国高层官员考察团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进行考察。回来后,一份《中国软件业还有多少商机》的报告出炉。报告指出,中国市场日渐向印度敞开大门,中国软件业的危机不言而喻。
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印度对手们的办事处、分公司开始贴身争夺,中国企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其理由是,目前中国软件企业仍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的转包,来获取欧洲和美国的订单。而最近的一权威分析机构指出,印度公司最终会控制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