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照明企业能够把产值的1%投入科技研发就不错了,而国外企业的这一数字是7%!”1月8日,复旦大学照明与工程系陈大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照明业正面临着将价格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的门槛,而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无疑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催化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正处于飞速增长期的中国照明业来讲,突破性能与品牌的两大难关已经成为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在360行里找不到“家谱”的照明业,却以占世界生产量近80%的高比例,让中国当之无愧地坐上了世界照明电器生产“老大”的交椅。
国际市场屡遭壁垒但是近年来,中国照明行业国际市场上屡屡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暗礁”。“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全球市场的份额就只有这么大,分走一块是一块,再想抢回来非常困难。”厦门东林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贾强认为,照明行业应该从“产品开发”阶段迈入“品牌开发”阶段,通过自主品牌来巩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专家建议增加附加值“同样的照明产品,国外企业卖到10美元,而中国企业只能卖1美元。”飞利浦中国照明全国设计经理姚梦明告诉记者,中国照明产品的成本的确已经很低。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现出了普遍的担忧,如果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价格优势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再维持时,中国照明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姚梦明认为,照明行业有两个方面亟待加强,一是如何把性能做优、提高品质;二是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走时尚化的路线。灯具生产厂要认真研究灯具的应用,仅靠模仿不会增加附加值。附加值增加应该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