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帮助中心   收藏本页
会员登录  |  注册新用户
首页>行业动态>节能中长期规划破解能源危机

节能中长期规划破解能源危机


添加时间:2012-05-30 | 返回首页
更多

 

    2004年,中国为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而付出的代价高达百亿美元,而能源短缺间接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经济损失更难以用具体的数值来估量。去年,国家发改委在《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特别强调,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当煤、电、油价格全面上涨,卡紧中国经济命脉的时候,人们终于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仅2004年一年,中国为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而多付出的代价高达百亿美元,而能源短缺间接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经济损失更难以用具体的数值来估量。去年,国家发改委在《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特别强调,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警报已经拉响

  2月25日,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从今年1月以来的供电形势看,全国缺电程度虽有所减弱,但缺电范围并未缩小,这意味着大面积整体性的短期缺电状况有可能转变为季节性、时段性的长期缺电。

  “去年国内共投产了发电机组5000万千瓦,今年还会继续投产一些新的发电机组。总体看,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及经济结构调整还需要较长过程,今年电力供求紧张的局面近期不会有根本转变。”

  据了解,国内缺电省份已经由2003年的19个增加到2004年的24个。今冬全国缺电形势比往年同期都要严峻。电力部门预测,天气转暖以前全国电力缺口在1000万-1500万千瓦之间,缺电最严重的华东地区最大缺口在850万千瓦左右,华北、西北以及华中都将在百万千瓦左右。

  由于缺电,全国各地制造业集中地区的企业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中犹以长江三角洲为重灾区。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沪士电子公司,专门生产高级电路板,是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的供应商。由于该公司缺电减产,影响了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培育多年形成的供应链被破坏。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贵向记者介绍说,自从2004年12月被限制用电负荷以来,该公司产能下降了1/7,很多订单不能按时交货,商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多年老客户把合同转移到了韩国等地。公司因此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每月近3000万元。

  缺电只是能源短缺的集中表现之一。3年前,能源短缺最早的表现只是缺电,而此后煤炭短缺、石油短缺等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工业重型化惹的祸

  中国号称地大物博,煤炭储量丰富,一度曾是原油出口国,电力生产也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过供应过剩的局面,为什么如今会陷入能源短缺的困境?在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很多专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虽然工业重型化是否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学界还在展开激烈地争论,但中国当前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有关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在工业部门的比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从2002年开始,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就浮出了水面,包括住宅、汽车和基础设施等。这些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之相伴,还出现了一批投资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杨铁军将这种形势归纳为:“中国开始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比较强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但是,随着重化工业投资的加速,工业重型化的负面影响也慢慢显现。由于重化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对煤电油运的需求极为庞大。因此,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资源的全面紧张。

  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进口石油1.2亿吨,进口依存度接近50%;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的最大电力缺口就达2983万千瓦,全年因电力短缺降低GDP增速0.5个百分点;虽然2004年原煤产量突破18亿吨,但由于运输、价格等原因,全国电厂平均库存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低于15天的警戒线。

  节能远景目标确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能源的使用效率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认为,解决能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开源,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能源工程建设,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节约优先,走一条跨越式节能的道路,建设节能型社会。

  为了保证各个产业有效推动节能工作,共同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25日正式发布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宏观管理目标是,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节能潜力和未来能源需求的特点,规划提出了“十一五”节能的重点领域是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在内的工程,是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政府将组织实施的10项节能重点工程。

  为确保节能目标的实现和节能工程的实施,规划提出10大保障措施。其中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中体现“节能优先”成为该规划的一大亮点。通过制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生产或使用《节能设备(产品)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一批重大节能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将有望获得政府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

  高新技术担当重任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出,将通过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加大对具有共性、关键性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开发,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规划指出,我国目前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节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示范(引进)和推广了一大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节能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加强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快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淘汰制度,节能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目录,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或建筑,不能出厂销售或不准开工建设,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要加大惩罚力度。

  催生企业无限商机

  事实上,节能工程具有投资省、收益大、见效快的优势,这在电力领域更为明显。综合利用规划和需求侧管理等市场经济国家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节电成本往往小于发电成本。

  有报告显示,我国既有的高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达上亿吨标准煤。如果从近期开始对昆钢、济钢、莱钢等类似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系统、全面地改造升级,不仅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以改善,而且一个企业就可形成几十万吨、甚至几百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潜力。同样,对于石化、建材等其他高耗能行业来说,如果投资到位,可使行业能源消费总量降低10%-25%,而且大部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不超过5年。

  在建筑节能方面,目前北方城镇采暖面积约50亿平方米,其中大约30亿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物由分散锅炉房供热。如果分散锅炉房及相应的管网能够进行系统节能改造或者升级换代为大的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供热系统的总能效水平完全有可能提高10-15个百分点,节能改造的直接投资水平约10-20元/平方米。而对已经推行的绿色照明工程,“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居民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稀土三基色荧光灯,用高效节能荧光灯替代白炽灯可节电70%-80%,用电子镇流器替代传统电感镇流器可节电20%-30%,交通信号灯由发光二极管(LED)替代白炽灯,可节电90%。

  仅政府部门的节能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的政府采购一项就将为节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庞大的节能产品市场必定成为节能产品生产企业的投资热土。

  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评价说:“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将对家电、汽车等不同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最终将推动节约型社会早日建成,使中国彻底摆脱能源危机的折磨。”


 


站内导航

注册帮助 | 国际LED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LED网 | 中国LED网 | LED照明 | LED显示屏 | LED灯 | LED路灯
服务热线:(0755)36527366,(0755)36527388  | ©200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互联网
协会网络诚
信推进联盟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
网传播文明
网站版权所有:深圳鼎盛创媒 | 粤ICP备07055621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载内容,凡注明署名的,其版权属于署名者所有,转载请注明署名。
本站未注明来源ledwang.com之稿件均为转载稿,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发邮件与ledwang.com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