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就是生产力。在IC行业,技术刚好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人才,在这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里,总是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一条条生产线的连接建立,IC人才之争正逐渐演变成除产品之外的另一个战场,其硝烟一点也不亚于产品订单之争。 IC人才“战场”其实从来就没有平静过。
在上月的联电被台湾当局指控大陆非法投资一案中,联电董事长曹兴诚曾表示,“协助”苏州和舰的原因中就有不希望中芯国际在大陆独揽人才这一条。人才也成为联电冒险的因素之一;在大陆盖晶圆厂“成瘾”的中芯国际,到2005年下半年,将有10个厂进入正式运营,对人才的需求更是不言而喻;3月2日开业的AMD苏州芯片厂,也表示未来几年,将在本地招募300名员工。
这里的人才之争,指的仅仅是在中国大陆。事实上,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等早就有了一系列极为严格的防止本地半导体技术人才外流的制度。日本一些大的半导体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甚至会在周末守候机场,防止高级技术人员到国外打工;韩国三星董事长李健熙为了“挖角”,还亲自跑到日本东京高级料理店设席扮演说客。2004年12月初,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执行秘书蔡练生表示,在大陆芯片制造公司工作并接受红股的台湾人士,将遭到2500万美元罚款甚至最多入狱2年的处罚。
人才优势带动技术优势,在全球的高科技背景下,技术优势也成为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优势。如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夹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如果科技方面被赶上,对他们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将带来损害。从这点上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地区会制定如此严密的人才限制措施。
引进人才受到限制,本地人才的培养有难度。再加上现在的半导体技术发展太快,目前的大学教育还追赶不及。结果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必须经过公司“回炉”进行再教育。“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一个成熟的工程师需要打磨5-7年左右。”中芯国际总裁特助喻宁说。“但是即使是这样精心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也不一定能留得住,因为‘挖角’的太多。橘子树是你的,但是熟了,想摘的人却很多。”
但唯一能做的仍然是想办法留住人才。因为“在商业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人才也是一种商品,一样会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从报酬低的国家和地区流向报酬高的国家和地区,是正常的,也是一件无法控制的事。”当你开不出高于“挖角”公司的公司时,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就显得很关键。
中芯的应对办法是拟定的导师制,是海外回来的有经验的工程师,手把手地帮带2到3位年轻工程师,提升他们的技术。并为员工提供海外培训、给员工提供期权、为员工提供补贴等。中芯的人才培养基地到目前已经发展到17个。
即使如此,当2004年,新加坡公司带着政府的支持,在上海开出高于当地5倍的薪水时,上海就发生了芯片人才大逆流。2004年,中芯国际有80名工程师和80名操作人员去了新加坡。此外,中芯国际还有一部分台湾籍的员工在返回台湾后,因未能获得台湾当局的批准而无法重返中芯国际工作。
当政府行为也参与到“挖角”大战,受到损失的“栽橘者”能表达的也仅仅只能是不满而已。
而从IC人才自身来讲,由于半导体人才需要比其它高科技人才更长时间的培养。高强度的生活、永无止境的创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忍耐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沉淀和积累的。而与此同时,“挖角”现象的泛滥使一部分注重眼前利益的员工,看到了似乎更加辉煌的就业前景,无法专心学习。结果是艺未学精,跳槽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