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手如林的全球市场,正在走向全球复苏过程中的中国绿色照明企业,应如何提升自有品牌的附加值,从“产品时代”向“品牌时代”转型?浙江阳光,作为全球最大的节能灯制造企业,其节能灯技术与全球一流品牌不相上下,生产线也均为自主研发,多年来更是以极大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在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建民族品牌上走出了一条先驱之路。针对中国绿色照明企业如何塑造“国际化”品牌,《半导体照明》杂志特别访问了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浙江阳光”董事长陈森洁。
2008年以前,浙江阳光还主要是做OEM,给人家做代工。而三年前陈森洁董事长就提出,靠打别人的牌子过日子,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阳光”已经到了该亮出自己品牌的时候了,即使从零开始也要求得新的突破,否则就是最大的外贸业务也宁愿放弃。
现在,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在加大国际市场自主品牌拓展上,“阳光”实施了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我们要打自己的品牌,还尝试与一些国际著名大公司合作,比如说,与飞利浦合资进行制造联合,在全球节能灯采购商心目中形成阳光产品与飞利浦产品同质的理念;
第二步,实行品牌联合,和荷兰飞利浦、美国通用电器、瑞士ABB公司、日本东芝、韩国碧陆斯等电光源知名公司深入合作,这样一来,提高了阳光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扩大了阳光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第三点,大力拓展自有品牌的经销力度,在全球30多个国家都注册了自己独有的产品商标“YANKON”,建立起一个以阳光制造为枢纽的自有品牌群体。这几年来,“阳光”在印度、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还建立了生产基地;在越南市场,阳光品牌已占到节能灯市场的一半市场份额。
2008年3月,为了占领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节能灯市场,“阳光”一改从前的贴牌生产,投资成立了阳光美国公司。海外分公司建立后,我们可以说是掌握了主动权,可以与超市、下游公司直接打交道;同时,还可以争取到美国政府和电力公司的招标项目。
2010年,用阳光品牌销售的外贸出口量已占总出口量35%的比例。我认为,用不了多久,阳光品牌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陈森洁董事长表示2008年的出口还不到一个亿,但是今天,2010年的总营收已经达到了25亿元。从1975年创办阳光,到1979年开始做国际生意,到1984年做节能灯,再到现在开始做LED灯,“阳光”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
现在,“阳光”的产品已经远销欧洲、美国、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几乎拿到了节能灯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所有通行证。现在欧美不少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照明产品的节能效果,拉美、亚太地区的节能灯销售形势也很不错,欧盟市场的出口额不断扩大;阳光还在越南、美国、巴西等地设立了贸易机构和保税仓库,提高了抵制贸易风险的能力,在印度的德里、越南还设立了占地数百亩的工厂。
陈森洁董事长认为,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企业对国家的责任,对中国绿色照明产业未来全面升级所担负的责任。至于未来的发展,我希望“YANKON”这个自主品牌销售量再上一个台阶,2010年我们是25个亿,争取到2018年达到达百亿元的总营收,自有品牌要做到60亿元。
陈还谈到一次经历:有一次,海外有一家著名大企业几次前来“阳光”,要求合资,我们都婉言拒绝了;继而又提出要包销“阳光”的全部产品,这对于很多人也许是一个非常诱人的事,可我们还是婉言谢绝。因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自己的产品一旦被对方垄断后,原有的客户销售关系将全部被切断,一旦对方停止包销,企业顿时就会走投无路,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必须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