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启动首批5000万只获财政补贴的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工作,采取以企业为补贴对象、由企业将补贴资金让渡给消费者的间接补贴办法支持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这是中国第一次运用财政补贴手段支持涉及广大消费者的终端节能产品推广。
根据补贴方案,国家对大宗用户,按中标协议供货价格30%、城乡居民按50%给予补贴,使推广产品价格达到一般用户和家庭都能接受的价格,保证推广任务的落实。
近日来,国内节能灯产品却因为市场售价昂贵、品牌众多、节能标准缺失而难以适应加快推广的需求。
省电不省钱市场存偏见据了解,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但大部分产品却出口国外。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家庭使用节能灯的比重只有20%左右,低于国际节能灯普及率。究其原因,与白炽灯相比,节能灯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复杂,节能灯的价格甚至要高达十几倍。因此,这种"省电不省钱"的印象在市场终端抑制着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从而使节能灯的推广陷入尴尬之中。日前,记者在北京玉泉营灯具市场看到,大部分选灯的消费者都聚集在普通白炽灯柜台前。"说实话,我们也不知道节能灯能省多少电,但明摆着的是,节能灯的价格太高了。
一个普通的白炽灯才2元钱,可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却要20元。算到最后,省的电费不就全不都花在灯泡上了?"一位正在挑选灯饰品的消费者如是说。由于消费者对节能灯不买账,导致了一些灯具经营者对节能灯也有了"偏见"。
记者走访中发现,一些大超市、商场销售的光源产品大部分是节能灯,而开在居民小区的小超市、商店却还难寻节能灯产品的身影。"节能灯太贵,白炽灯便宜,好卖。消费者选灯时主要还是看家庭的装修风格。"专门经营灯具生意的孙先生直截了当的告诉记者。记者在孙先生的店里看到,货架上节能灯所占的比重很少,标价也确比普通白炽灯价格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