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企业生产发光二极管需要的支架,得向广东和浙江购买。厦门为此每年得支付1000万元以上。”昨日市经发局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厦门朗星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友林,道出了配套不完善导致企业付出较大“代价”的现实。
钱友林此举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优惠政策,在厦门扶持一家生产光电支架、模条的配套企业。钱总说,要是本地有这样的企业,厦门企业不但能降低采购成本,而且能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升竞争实力。
电子行业成我市老大
市经发局副局长柯继安介绍,经过近10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其中电子行业发展速度最快,总产值、销售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市各工业行业位居首位,已成为我市目前最大的工业支柱行业。至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企业共153家,完成工业产值864.84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6.6%;电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850.6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7.0%;实现利税49.2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25.7%。
全行业中,DELL厦门、DELL中国、厦华等3家企业超100亿元,厦华、夏新两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名单,TDK、NEC东金、信华科技、FDK、宏发、法拉等6家进入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名单。
电子企业本地采购率低
“在江浙一带,企业要采购的某种电子元器件,会有两到三家企业为其提供产品,而在厦门甚至一家企业都找不到,得到外地采购。”尽管电子企业成了我市最大的工业支柱行业,但是配套率低制约了电子企业进一步发展。有些企业本地有配套,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存在“买家不知卖家,卖家不知买家”的现象,也没能在本地采购。
以计算机为例,本地配套产品仅有内存条、包装箱在厦门采购,而显示器、CPU、主板、硬盘、声卡、显卡、机箱、鼠标、光驱、软驱、电源、键盘、散热片等关键件均由外地采购。该产品的配套产品如显示器(厦华)、开关电源(FDK、正屋)、键盘(欧立)在厦门有企业生产,却基本未能实现本地配套,本地采购率不到5%。
再比如手机:本地配套有柔性线路板、LED、片式电容、导电硅胶、外壳注塑件、包装箱等。但是,核心芯片、天线、砷化镓电路、片式晶体管、LCD、存储器、受送话器、晶振、滤波器、片式电阻、片式电感、变压器等均由外地采购,而手机充电器(台和)、片式变压器(TDK、NEC东金)、手机电池(NEC东金)等在厦门虽有企业生产,但均未能完全配套,本地采购率不到30%。
配套对接商机无限
柯继安介绍,曾经有个大的电子厂家需要柔性电路板,到全国各地到处寻找配套企业。后来才知道,原来厦门弘信电子就在生产这种柔性电路板,而且产品在全国领先。
今年元月,市经发局成功举办了首届“厦门市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产品配套说明对接会”,在这个会上,来自我市机械行业的大小金龙、厦船重工、ABB高、中低压、ABB电控等龙头企业与本市及周边地区近140家相关配套厂商同台对接,企业对产品配套项目、承接加工能力要求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进一步打破“买家不知卖家,卖家不知买家”的局面,市经发局决定举办“厦门市第二届龙头企业(电子)产品配套对接会”。目前已经有80来家企业报名参加对接会,市经发局希望更多的企业把握商机,踊跃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