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含软件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2004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65万亿元,增加值达到5650亿元,占GDP的4.5%;同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又是中国的出口大户,2004年出口额达到2075亿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3强。可以不夸张地说,人民币升值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势。本文拟从生产销售(存量)和投资(增量)两个角度,初步分析一下人民币升值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影响。
生产销售:出口利润空间降低
人民币升值后,以人民币计算的商品成本会提高,如果出口价格不变,将会降低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对出口企业不利。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将下降,增强了进口企业的购买力,对进口企业有利。具体影响情况需要仔细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结构。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有两大特点,可简单概括为两高。一是进来料加工贸易出口比例高。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进料加工贸易1539.6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4.2%;来料加工贸易306.7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8%;一般贸易出口160.3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7%;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出口6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二是外资企业出口比例高。2004年三资企业共出口1780.1 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85.8%,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1309.8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3.1%;中外合资企业共出口429.4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0.7%。国有企业出口194.5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4%。民营企业出口64.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
大量的出口是外资企业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中国在出口贸易中主要赚取的是加工费,而不是产品价格差。
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一)外企主要持有美元,内资企业主要持有人民币;(二)外企本地化采购比例为30%,内资企业国际化采购比例为40%。由于外企本地化采购和内资企业国际化采购都需要进行币种兑换,粗略认为在外企销售收入中的30%部分会受到汇率变化影响,在内资企业销售收入中的40%部分会受到汇率变化影响。计算出电子信息内外资企业采购销售结构。
假定国际、国内价格刚性(竞争激烈,个别企业很难控制电子信息产品国际价格),那么:对持有美元的外企来说,国际采购、国际销售部分,两头在外,基本不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国际采购、国内销售部分,因为国内价格不变,人民币升值后以美元衡量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将增加;国内采购、国内销售部分,尽管采购成本在增加,但以美元衡量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有所上升;国内采购、国际销售部分,产品利润将根据升值比例下降,负面影响较大。从表二可见,外企总收
入中的16.7%受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较显著。同样道理,对持有人民币的内资企业来说,国内采购、国内销售部分基本不受影响;国际采购、国内销售部分,利润将增加;国际采购、国际销售,由于采购成本的降低抵消了产品出口利润下降,影响不大;国内采购、国际销售部分,利润将下降。从表二可见,内资企业总收入中的5.5%受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较显著。
总体来看,总收入中的22.2%,即五分之一多一点在人民币升值后将出现利润下降,应该说对总收入的影响有限。这22.2%部分均属于国际销售部分,按2004年数据测算相当于全部出口的34.3%,即出口中的三分之一强将受到显著影响,这个比例不容忽视。
全方位化解经营风险
(一)树立汇率风险意识,构建浮动汇率下的国际采购销售体系。
在浮动汇率下,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汇率风险,尤其对国际采购量大的企业,汇率变动对企业采购成本和销售利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产品的国际市场波动的预测能力,提前制定针对不同货币市场的国际采购和国际销售计划,保持在货币支付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增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在采购小组或营销小组中增加懂得汇率知识的成员,及时跟踪国际汇率变化,逐渐在国际采购和销售的货币支付中引入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减少人力成本优势弱化的不利影响。
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大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出口商品比重,摆脱单纯依靠人力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的国际竞争局面。
要逐步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过渡,提高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真正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确保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持久竞争优势。
(三)海外扩张要明晰定位,选准方式,谨慎而行。
在实施海外扩张战略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首先确定"走出去"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国际市场,还是希望占有国际资源,还是希望获得先进技术等,一定要清楚自己究竟最想得到什么。
其次要根据目的,选择"走出去"的方式,是直接设厂还是海外并购、战略合作等;再次,实施跨国并购要谨慎。在全球众多并购案例中,真正取得了预期效果的并不多。近期国内企业的几宗跨国并购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前车之鉴。
投资:加大海外拓展力度
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特征,电子信息行业也不例外。2004年电子信息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1273.4 亿元,同比增长38.4%,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8个百分点。跨国公司不断将其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也是拉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1985到2003年,外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总额累计近1000亿美元,目前,《财富》全球500强中90%的电子信息企业都已在中国投资。因此,从生产销售角度的分析,仅仅是弄明白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存量资产的自我积累自我增长的影响,而实际上新增投资对整个行业增长的影响更为重要。
(一)国外投资人:对跨国公司投资外流的影响不大。
影响国外投资人国际投资决策的主要是该国的经济环境和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吸引国外投资人来中国投资的原因有许多。宏观环境方面是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比较优势方面,一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较低;二是中国拥有一个13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三是土地成本较低。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比较优势有所减弱,部分外资可能流入周边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相对便宜的国家。
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国有制造业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9590元,月平均工资近800元;城镇集体所有制制造业企业年平均工资为6088元,月平均工资仅507元,近年来增幅有限。按照现行汇率折算,中国国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68 美元,分别相当于泰国的38.33%,马来西亚的28.7%,韩国的9.2%,我国台湾地区的6.8%,我国香港地区的5.1%,美、日、德的4%左右。
根据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以往改革发展的实践,可以判断,即使人民币汇率调整,也将是小幅度、逐步的。参考日本汇率变化情况,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86%,按照人民币兑美元比例下降一半计算,中国较泰国、马来西亚相比,仍然可保持一定的人力成本优势。而且,外资选择一个地区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策,不可能仅仅凭借人力成本低或土地便宜等简单因素就可以决定,还要受到该国的政治形势、经济环境、文化传统以及以前投资的经验、对该国的熟
悉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可以乐观估计,在人民币有限升值幅度条件下,对吸引外资的负面影响不会很大。
(二)国内投资人:将刺激国内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人民币升值将会刺激国内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这一点从日本当年的经验可以看出。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迅速升值,刺激日本企业大幅度增加对外投资,在海外购置资产,建立生产基地。日本在海外的纯资产迅速增加,1986年达1804亿美元,超过号称"食利大国"的英国(1465 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纯资产余额达1753080 亿日元,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 亿美元,与"广场协议"前的1984年相比,增大了18倍以上。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经过多年的扎实积累,部分企业已具备一定"走出去"的实力,如在新一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第一位的海尔集团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第二、第三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入也都在400亿元以上。这些大企业目前已进入向外扩张的成长期,近期海外投资、跨国购并非常频繁,如:TCL集团相继收购汤姆逊公司的彩电资产、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资产;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的生产线;联想集团收购了IBM全球PC业务;海尔集团已经在美国等多国设立生产基地。可以预计,人民币升值对这些计划在海外扩张的企业是一个利好,将进一步刺激其加大赴海外投资的力度,但对希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可能失去一些发展的机会。
相关链接
人民币21日起升值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三、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否认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受到国内外媒体和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和充分理解。为准确理解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现中国人民银行郑重声明如下:
一、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升值2%,是指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初始时刻就作一调整,调整水平为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二、人民币汇率水平升值2%是根据汇率合理均衡水平测算出来的。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从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这个幅度基本上趋近于实现商品和服务项目大体平衡。
三、渐进性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渐进性是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渐进性,而不是指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渐进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
中国人民银行热诚欢迎国内外各界继续关注、支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希望有关媒体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准确理解改革的精神,客观报道改革的有关内容。(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