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帮助中心   收藏本页
会员登录  |  注册新用户
首页>人物访谈>对话董志江:专注于大功率芯片技术

对话董志江:专注于大功率芯片技术


添加时间:2012-05-30 | 返回首页
更多

  照明是LED应用的终极市场领域,而LED大功率芯片是LED照明的核心组件,也是国内芯片产业的软肋,迪源光电是国内较早专注大功率芯片的厂家之一。

  面对台湾芯片厂西进,科锐等国外巨头进军中国的局面,本土大功率厂家的前景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迪源光电在我国大功率芯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科技部“十城万盏”LED推广计划的依托单位,承担863计划重大专项,肩负打破LED照明芯片完全依赖进口局面的重任。记者就相关情况专访了迪源光电总经理董志江先生。 

  国内大功率芯片市场前景非常好

  记者:您怎么看待国内LED芯片市场竞争态势•目前迪源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董志江:不同LED应用领域对芯片发光效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目前中国的LED芯片生产商主要有厦门三安、杭州士兰、武汉迪源、华灿光电、上海蓝光、上海蓝宝和厦门干照等。三安主攻小功率LED背光和显示屏市场,士兰、华灿聚焦LED户外显示屏市场,干照专攻红黄光芯片,只有迪源专注于高亮度照明用大功率芯片。我们的竞争对手来自美国和台湾。价值创造客户,我们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记者:现在国内大功率芯片的供需情况如何?

  董志江:国内80%的大功率芯片还得依靠进口,主要是依赖台湾和美国,另外20%的大功率芯片主要由迪源光电供应。

  记者:您觉得大功率芯片市场的前景如何?

  董志江:市场前景非常好,特别是照明市场。我几年前就说过,LED应用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是指示及显示屏、背光和照明。其中照明市场是万亿级的市场,而且是LED的终极市场。

  赶超国际巨头最大障碍是人才 不是专利

  记者:目前大公司的竞争情况如何?

  董志江:较之我们早年在美国的时候,芯片发光效率从10lm/W提高到了100lm/W以上,LED的应用领域扩大很多。欧美日五大厂各有专攻,提供LED封装器件。韩国芯片厂以满足内需为主,专攻背光。台湾厂芯片封装分工比较细,大厂专注背光和照明。国内芯片厂以指示和显示屏应用为多。在器件发光效率达到300lm/W理论极限之前,LED行业将一直是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领域,差异化、专业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未来。产业链上的合作共创价值能够迅速推动行业的发展,这一点上我们本土企业应该向台湾企业学习,根本上是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发挥。

  记者:现在台湾很多做LED的公司到大陆投资,是否对迪源光电带来压力?

  董志江:台湾厂很多是过来做配套的,主要是满足韩国、大陆厂的订单,当然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补贴政策非常诱人。对于芯片厂来说,竞争从来就是国际化的,至于这个厂是开在中国的某个城市还是世界的某个角落,差别并不大。

  记者:和台湾厂商相比,迪源芯片的优势在哪里?

  董志江:我们服务的重心不一样。台湾芯片厂和台湾封装厂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重视韩国市场,而我们则以服务国内封装厂为主。在产品方面,我们具备和台湾厂相当的发光效率,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来自客户的反应是我们的芯片更实惠、使用更方便。我们的客户忠诚度比较高。

  记者:国内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的发展相对国外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离国际领先业者还存在一定距离,目前迪源在芯片专利技术上有没有什么障碍?

  董志江:我们生产所用的技术都是采用自己研发的技术,公司承担了两项国家863项目和一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还获得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工信部电子基金等支持。我们投入了数千万元的研发经费,积累了很多发明专利和专项技术。作为一家定位照明高端市场的芯片厂,我们这样做收获良多,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持续开展技术研发。现在赶超国际巨头最大障碍不是专利,而是人才。

  记者:目前国内的LED芯片技术人才情况如何?

  董志江:由于国内LED产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总体上国内有经验的芯片人才比较缺乏。但是其它行业有不错的人才可以借鉴,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也是很好的苗子。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脚踏实地专注自身所长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们有一批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我们比较骄傲的地方。

  芯片的发光效率和成品率是关键

  记者:当前有些灯具厂用小功率集成式芯片来做照明,但是市场的主流是单颗大功率,您认为未来集成式会不会成为主流?

  董志江:我认为小功率集成式芯片后续焊接等比较复杂,可靠性也会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小功率集成式芯片价格便宜,在目前器件光效还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与单颗大功率芯片并存于市场。但随着发光光效的不断提升和照明对于器件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大功率芯片将是市场主流。而在器件方面则会是集成式和单颗式并存。

  记者:有些公司的芯片技术比较特别,比如晶能的硅衬底技术、晶科的倒装芯片技术、旭瑞的金属衬底技术,你觉得他们的前景如何?

  董志江:每个企业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既有自身的积累和优势发挥方面的考虑,也有市场定位的需要。对于照明市场而言,LED最终需要在成本上与传统灯具竞争,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发光效率和成品率成为关键点。而我个人比较偏好在这两方面有突出优势的技术路线。

  记者:科锐用碳化硅技术实现了350mA 驱动208 lm/W的效率突破,而蓝宝石技术则进展相对缓慢,您认为蓝宝石衬底技术的未来发展如何?

  董志江:此外,日亚用蓝宝石技术20mA 驱动达到249 lm/W的世界纪录,这也是令人鼓舞的。科锐和日亚的这两项世界纪录说明了,第一,LED技术作为与传统灯具竞争的实力和前景是可以期待的;第二,采用不同衬底不会显着地影响LED技术的发挥。蓝宝石衬底技术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

  记者:据说从2009年开始,迪源光电也承接了一些“十城万盏”计划的应用工程项目,请问公司是基于什么考虑?

  董志江:迪源致力于功率芯片引领LED照明,但LED照明是一个新生事物,公众的认知度还非常低。我们承接了一些“十城万盏”应用示范工程,用国产大功率芯片推进LED照明应用,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芯片缺货现象将持续2至4年

  记者:据我们了解,现在芯片缺货的现象很严重,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

  董志江:主要是LED成功地进入了LED TV背光市场,这个市场比我们目前的LED市场(包括手机、笔电背光、指示、显示屏)总和还要大5倍。LED给LCD平板电视机带来的是高清晰、超薄时尚,因此面板厂都希望用这样的高端产品吸引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造成了芯片供应短缺。芯片短缺会持续多久,取决于芯片发光效率的提升速度和照明市场的全面启动时间,估计还会持续2到4年。

  记者:据说现在MOCVD要排队购买,这种现象会在什么时候改变?

  董志江:MOCVD设备商一直是在为客户定制,所以供货周期一致比较长,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也说明LED这个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设备商调整思维模式。

  记者:您觉得未来五年中国的MOCVD研发会不会有突破?为什么?

  董志江:这个取决于掌握MOCVD核心技术的研究单位和芯片单位的结合情况,以及产业化的方向和动力。

  记者:据了解,在小功率芯片领域国内和国外差距不大,但在大功率领域双方的差距很大,您认为未来三年中国在大功率领域会不会有大的突破?

  董志江:中国是照明大国,已经没有人再对LED进入照明领域持怀疑态度了。大功率LED器件是LED照明的核心组件,中国在这个领域将大有作为。

  记者:除了三安、士兰微外,您觉得未来中国的第三家上市芯片公司会是哪一家•为什么?

  董志江:资本市场现在对LED感觉比较神秘,对LED的追捧也比较盲目,但会很快趋于理性。随着LED应用领域日趋宽广和公众对LED的了解逐步深入,资本市场会最终关注那些定位细分市场潜力大,技术发展可持续,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


站内导航

注册帮助 | 国际LED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LED网 | 中国LED网 | LED照明 | LED显示屏 | LED灯 | LED路灯
服务热线:(0755)36527366,(0755)36527388  | ©200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互联网
协会网络诚
信推进联盟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
网传播文明
网站版权所有:深圳鼎盛创媒 | 粤ICP备07055621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载内容,凡注明署名的,其版权属于署名者所有,转载请注明署名。
本站未注明来源ledwang.com之稿件均为转载稿,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发邮件与ledwang.com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