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飞利浦的单方退出,一度让中国LCoS联盟非常被动。在寻求更多合作伙伴的同时,LCoS联盟开始重新启动。
7月21~22日,“中国LCoS联盟”在北京召开“中国LCoS产业发展研讨会”,这是飞利浦单方面终止与联盟合作之后的第一次全员聚会,来自国内外的一些新伙伴,为联盟的未来增加了更多选项。
联盟进展
“确实,我们曾经对飞利浦期望很高,希望通过与之合作,将中国LCoS产业真正自主地做起来,”赵汉鼎先生告诉记者,“所以在飞利浦突然退出LCoS领域之后,带给LCoS联盟的损失确实很大。”
作为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大屏幕投影显示分会的秘书长,赵汉鼎是“中国LCoS联盟”的最早倡议者和发起人,2004年4月份,飞利浦为了推进其单片LCoS技术,在大屏分会的组织下,与中国14家消费电子企业成立了联盟。为了获取技术支持,每一家联盟企业还都交纳了不菲的技术咨询费,飞利浦则承诺进行技术培训。
“不单是钱的问题,”赵汉鼎认为,“更关键是飞利浦和英特尔等巨头退出LCoS领域之后,很容易造成产业判断的误区,让人觉得LCoS前途黯淡,事实上绝非如此。”
在这次研讨会上,拓展技术思路、谋求更紧密联合和更广范围合作,成为三个焦点。
“原来与飞利浦合作,以单片技术为主,这次我们提出单片和三片技术并举,”赵汉鼎告诉记者,“用单片技术发展中低档产品,用三片技术主打高档路线。虽然没有了飞利浦,但也要看到单片技术依然是一种务实选择,绝不能走极端,把宝都押到三片上。”
赵汉鼎认为,50英寸以下使用单片技术,更大尺寸则使用三片技术,比较符合市场规律。“因为背投产品主要面向大屏幕领域,如果能将60英寸产品的成本做到4000元人民币(约500美元),那么市场售价可以在万元以下,比如9000元人民币,留给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利润空间还是很可观的,与大屏幕的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也有的一拼。”
在这次研讨会上,美国MDC公司、eLCoS公司、三伍公司以及日本JVC公司等提供三片LCoS技术的企业已明确表示与LCOS 联盟进行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来自中国台湾省的中芯国际、台积电、华映分别介绍了各自在LCoS领域的研发成果;来自中国大陆的江西鸿源、南开大学也拿出了展示样机和技术报告——这也是目前国内外LCOS领域的主流阵营。
“LCoS的出路很大一部分在中国,”赵汉鼎说,“一方面,与DLP、3LCD不同,LCoS的知识产权没有集中垄断,中国产业界有通过LCoS获取有利战略地位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市场巨大无比,从CRT背投曾经的热销可以看出,在2~3级市场,拥有相对宽敞居住空间的中国消费者,对于背投产品的需求相当旺盛。”
因此,三种扩大LCoS联盟的建议方案在此次研讨会上被提出:其一,成立海峡两岸LCoS联盟;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精电有限公司和香港科技大学建议,成立包括内地、台湾、香港在内的大中华LCoS联盟;其三,国际企业提出,联合中、美、日等国企业,成立国际LCoS联盟。
赵汉鼎希望,日渐复苏的产业热情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实际支持,“我们会把研讨会内容组织成文,上报给相关政府部门,为国内的LCoS项目申请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
因为LCoS的原理是“半导体(CMOS)+液晶”,“如果能够将LCoS划入国务院18号文(《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适用范围就好了,”赵汉鼎对记者说。
产业链上几道坎
建构一个大产业,仅有热情还是不够的,LCoS技术已经提出多年,全球产业链都有哪几道坎?
首先还是技术。“飞利浦搞单片方案,英特尔搞三片方案,他们的退出其实都是技不如人,”美国eLCoS公司董事长石奉先对记者表示,“比如说单片技术,理论上当然比三片便宜,但是单片要求半导体的面积更大、厚度更薄、速度还要更快,这恰恰是半导体技术最难突破的几个指标,所以我认为当前还是三片方案更现实一些,单片方案还没到火候。”
但是也有与会专家指出,三片LCoS的色轮缺乏一致性,芯片和光机的寿命还不能确定,目前国际上各家企业所公布的良品率都没有得到权威验证。
中芯国际的黄河博士在演讲中提到,“从原理上讲,LCoS微显反射投影系统集成是从LCD微显投射式投影系统的演变而来,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其共同缺点是液晶光阀只能对偏振光起调制作用,因此在照射到光阀芯片之前,必须将光源中的非偏振光部分的光波滤去。正因为如此,LCoS微显反射和LCD微显投射投影系统的光效率比DMD-DLP系统要低,而且光学引擎较为复杂,相对来说部件多、加工难、成本高。”
“LCoS的最大优点和最核心竞争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当代CMOS晶圆亚微米以至深亚微米工艺技术,实现最高的自然像素和显示分辨率,”黄河博士告诉记者,“这一点正在不断得到国际彩电整机厂商的验证,并且目前LCoS的主流像素尺寸已经缩小为8微米,6微米乃至4微米像素的可行性也已得到论证,在芯片尺寸不变的情况下,LCoS可以不断提升分辨率,这也是LCoS领先DLP之处。”
据黄博士介绍,中芯国际目前和数家LCoS芯片设计、系统集成和IDM厂商合作,已连续推出720i、720P、1080P、1920P自然分辨率的数字与模拟LCoS微显芯片。
除了本身技术特性,LCoS也要面对所有背投电视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灯泡寿命。“灯泡的主要提供商飞利浦声称其产品的保修期仅仅为9个月,这还是从出厂开始算起,到彩电企业手中时又会有一两个月过去了,整机厂商给消费者承诺的时间就更短了,” 创维光电技术公司的高级研发经理夏季告诉记者。
其次是资金。南开大学的代永平博士介绍说,“2005年1月份,我们已经在国内的半导体生产线上成功实现时序彩色LCoS硅背板小批量流片,封装出彩色VGA(640×480分辨率)的LCoS模块,并掌握了系统芯片的关键技术和流片厂,具有从芯片设计、流片、液晶封装成型,到系统接口电路配置的一系列产业链雏形。”
“南开大学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接下来不能有更多资本投入,把这个产业链雏形变成上规模的产业化基地,前期的投入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赵汉鼎秘书长对记者说。
“天津市和教育部的支持对南开很重要,但是只有天津市和教育部是不够的,”赵汉鼎测算了一笔账,“至少要投入1000~2000万美元,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南开前期的投入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仅仅够启动研发之用。”
不过小也有小的市场,据代永平博士介绍,除大尺寸背投电视以外,“LCoS双目式头盔显示系统”等小型应用也是务实的开发方向,“从技术的内涵讲LCoS特别适合用作近眼显示器,它可以在非常小的显示面积上实现高的分辨率,而且可以实现低功耗,并且不需要非常复杂的光学机构。其实现的原理是通过放大透镜使人看到一个放大的虚像”。
前不久,深圳力合在展示地面数字电视应用时,头盔式接收样机也曾展出,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个细分领域孕育着潜在的商业机会,能不能“积小钱为大钱”,可能是除引入战略投资之外的另一条“谋钱”之路。
最后,龙头企业的态度很关键。“DLP的迅速发展是LCoS的很好借鉴,”eLCoS董事长石奉先对记者说,“从三星做出第一台DLP电视,到今天全球第100万台下线,前后不过三年时间,所以消费电子的巨头企业很关键。”
目前,国际上索尼、JVC、日立等日系企业对LCoS比较热心,但是国内的主流家电厂商则显得比较犹豫。究其原因,一方面所有厂商都高度重视平板电视,资源向背投产品倾斜较少;另一方面,DLP、3LCD等阵营也已绑定了相关厂商,如TCL、长虹选择DLP,康佳选择3LCD。
“微显背投产品的性价比依然是个问题,”一位国内彩电企业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前一阶段我们降价幅度很大,但是消费者依然热情不高,因为比起来还是贵,DLP如此,LCoS更不用说了,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我们都得听消费者指挥。”
创维的夏季先生认为,“除了创维,对LCoS表现积极的国内整机企业并不多,现在eLCOS、索尼、JVC、日立等企业推出的LCoS技术大都是三片式的,如果能解决好色轮的一致性问题,LCoS将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