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帮助中心   收藏本页
会员登录  |  注册新用户
首页>封装技术>把脉半导体“产业新政”

把脉半导体“产业新政”


添加时间:2012-05-30 | 返回首页
更多

   近日,本刊记者就此话题专程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中外半导体企业代表。透过这些观点,我们希望能够比较真实地对此新条款进行一个大致地解读,共享于各位读者朋友们。

  记者:2006年下半年有望出台的半导体产业新条文将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我们想知道的是,相较于之前的国家政策,此次新条文或新政策,“新”在哪里?另外,“两免三减半”以及“五免减五减半”应该怎样理解?将对国内企业构成怎样的影响?

  何涛:鉴于政策尚未出台,过多的评论有些不切实际

。但你仔细想一想,哪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不是大力支持的?不论“两免”还是“五免”,政策对初创公司的推动作用将非常明显,而对大企业来讲,其在资本运营、资本结构上更是获益丰厚。减免不是根本,国家政策的最终指向还是产业的高度繁荣。
  赵亚洲: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表示,即将推出的一揽子政策可能包括对芯片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为其部分研发成本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以及更广泛地减免所得税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的杨学明则表示,新的产业政策在细节上还没有最终确定,例如,围绕应该如何处理对这个产业的优惠贷款,还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

  其实在2004年以前,中国一直部分依赖于增值税方面的激励措施来刺激国内芯片企业投资,其所收的17%增值税多数可以返还。再者,地方政府还在继续提供其他的激励措施,如免费使用土地和低息贷款等,对规模较大的项目,还对企业实行五年免税、五年半税的政策。

  叶南宏:这次提到的将要出台的新政策,我们听到的一些消息是说,与当时匆匆出台的"18号文件不同,此次新政将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可操作性更强。炬力期待国家对IC产业更大力度扶持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从原来的“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到即将出台的“五免五减半”税收优惠,对企业来说,其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该政策得以施行,无疑会大大促进国内半导体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为国内企业加快发展步伐、缩短其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记者:我们想知道,如此大动作的支持力度,会不会引起国外企业的不满,会不会以贸易不平等为借口再度引发争端?

  何涛:没有具体的条文出来不好评价。但我要说的是,国家这么大动作的一个政策出来,不是闹着玩的,国家智囊更是要周全策划的,这个问题应该不是问题。

  赵亚洲:我国半导体产业同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明显,95%设备进口,8英寸以上硅片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再者,我国设计业总销售额只占全球3%左右,专利数量也只占世界4%不到,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扶持政策必不可少,一定要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支持。力度大小不是关键,关键看是否符合规则。

  叶南宏:据了解,此次新政将会使国内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都受惠,凡是在中国开展研发、设计和生产业务的芯片企业都将在新政策扶持范围之内。一方面,很多国际一线半导体企业目前在中国都设有生产基地,他们也必将在新政中受益。再者,在不违反WTO相关规则的情况下,本国政府设定相关保护政策、支持本土产业发展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相信政府在这方面会有相应解决措施。

  记者:另外,记者得到的消息是,新政策即将出台,但18号文的指导作用却到2010年才能结束,您对新老政策的交替如何看?这个问题怎样理解?对企业会有哪些影响?

  何涛:新政策与老条款势必存在过渡,而且18号文非常不错,很多企业已经从18号文得到了实惠,这次新政也不过是对前者的一个修正而已。另外,18号文与新条款是可以套用的,这是自然选择。

  赵亚洲: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之后,,中国IC产业经历了2000年-2005年的快速稳定发展,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中国IC企业相对弱小,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80%多的集成电路产品仍是从国外进口,仍旧处于追赶态势。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80%的进口也给国内IC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有些高端IC国内短期还无法提供,如:通用CPU一直被Intel、AMD掌握,内存芯片也被三星等厂商控制。但在一些相对低端的领域,国内IC企业还是拥有很大的发展机会的,如:珠海矩力占有全球MP3芯片50%以上市场,中星微电子在PC摄像头芯片占有60%市场,且两家都在纳斯达克上市。国内的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已经成为仅次于台积电、台联电的世界第三代工厂,且已突破了百纳米制造工艺。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国IC企业的整体情况是差距明显、空间广大,在此种情况下,政策的扶持和指引对于中国IC产业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尽管18号文件在中国IC企业发展初期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其中关于增值税的部分引起了美国的抗议。2004年7月14日,中美在日内瓦正式签署“中美关于集成电路增值税问题谅解备忘录”,宣布取消退税政策。根据备忘录,中方于2004年9月1日前宣布取消国内设计国外加工复进口的集成电路增值税退税政策,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中方于2004年11月1日前调整国产集成电路产品增值税政策,取消“即征即退”的规定,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原有18号文件中关于增值税部分大力扶持基本宣告结束。

  尽管18号文件遭受了挫折,但中国对IC产业的扶持意志并没有减弱,而是在寻找新的、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来给予更大支持。为了弥补政策缺位,随后的《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5]132号)2005年拨出了1.5亿元专项基金支持了29个项目。但毕竟企业是主体,国家的资金扶持只能起到一定作用,从根本上说还需完善的政策法规扶持和指引,因此,新的18号替代文件呼之欲出。

  叶南宏:我也看到有报道说,这次新政将用“五免五减半”替代原先的“三免两减半”,显然是在加大对IC中小企业成长扶持的力度,是“18号文件”的延续。它应该不会取代18号文,而是对18号文做更加完善与成熟的补充。

  记者:依照这样的观点,在新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应该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另外,在推行过程中,其困难与阻力在哪里?其利好的方面又在哪里?
何涛:角色?原来怎样将来还是怎样。不是说这个新东西没出来前,政府就一直在闲着,只是这个新东西出来后,大家对政府的关注将更强烈了而已。说到困难,我觉得强化政府在政策执行层面的严谨性首当其冲,一定要防止“跑、冒、漏”,钱不是想给谁就给谁的,救命和锦上添花从根本上是存在差异的。

  赵亚洲:不论政策怎样变化,企业仍旧是主体,而政府指导以及规范、政策扶持必不可少,相关机构的引导、配合、监督也很关键。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资金和政策的企业流向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界定企业是否应该得到扶持以及如何得到扶持,当然,不应该扶持的企业坚决不予扶持。

  叶南宏:作为企业,作为政策最终受益者,一方面应该更好地利用政策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却不应仅仅停留在单纯依赖国家政策的低级层次,更要强化产品研发,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

  记者:除了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和倾斜,国家对民族半导体产业发展还有哪些重点关注?尤其想知道您对知识产权的见解。

  何涛:其实,中国历来重视支持知识产权,而创新能力的强弱说到底还是手段和结构的问题。由于知识产权建设需要大投入,这对小公司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尽管日本、韩国同样拥有一些小IP,但是其对全球来讲作用不大。另外,保护知识产权也很重要。举个例子,你本来是画了一幅画的,但后来满大街都是和你一模一样的创意,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

  赵亚洲:前一段时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步裁定珠海炬力侵犯了SigmaTel的两项专利,但真正判决结果似乎还没有最终下来。其实,珠海炬力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也只占其总收入的5%-8%左右,且新技术新产品即将上市,对其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但该事件给我们IC设计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家也应针对IC技术迅速发展的特点,加快授权速度以及在WTO框架下,制定出合理保护政策。国家还应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部门,一方面可避免侵犯及防止被侵权,另一方面也可以研究如何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授权来增加收入。

  新政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必要的政策法规来扶持和指引国内IC企业的发展,并不断使之完善,从而给国内IC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给有技术的人才以发挥的空间。

  叶南宏:近两年,国内为促进IC产业快速发展,政府不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也采取了诸如建立IC设计创业孵化园等相关措施,切实扶持与产业相关的IC设计公司的成长壮大。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国IC企业,要做好自身的功课,一方面,培养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做好知识产权维护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国家的一些平台,如行业协会、CSIP等部门,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状况,寻求一些指导,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后记

  非常值得玩味的是,新政策尚未最终敲定,推出的时间也是难以核准,究竟在今年9月还是10月甚至更晚,谁都说不好,但奈何业界呼声已高,媒体更是蜂拥报道,想来,迫切得实在有些盲目。大致的思想基本明确,具体的条款却不好揣测,在朦胧中评判,尽管架子有了,但细节却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当笔者与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李珂谈及“新政”一词,尤其在谈到其核心思想“五免五减半”优惠条目时,李珂满是自信,甚至表示这个观点就是他提出来的,但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内部就此事已经专门开过会,不再对此接受媒体采访,而同在协会挂职,难免受到制约,而且之前已经做过太多陈述,惟恐言多必失。他表示,可以在政策真正之出来后和本刊记者进行深入交流,但目前拒绝发表任何评论。

  持同样观点的非只李珂一人。对于政策话题,国际一线企业如ADI,TI,Freescale等,鉴于公司内部考虑,尽管委婉地表达了某些观点,但拒绝就整体框架发表言论。 


站内导航

注册帮助 | 国际LED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LED网 | 中国LED网 | LED照明 | LED显示屏 | LED灯 | LED路灯
服务热线:(0755)36527366,(0755)36527388  | ©200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互联网
协会网络诚
信推进联盟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
网传播文明
网站版权所有:深圳鼎盛创媒 | 粤ICP备07055621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载内容,凡注明署名的,其版权属于署名者所有,转载请注明署名。
本站未注明来源ledwang.com之稿件均为转载稿,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发邮件与ledwang.com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