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一直被认为是家电行业竞争的必然定律,彩电业更是如此。这个十一黄金周的液晶电视价格水战可谓空前激烈,大屏幕液晶电视一改往日尊者姿态,破万元、破6000元攻势不断,这一方面得益于年中7代线的量产,大屏幕液晶面板生产成本降低,而更多的则始终商家的竞争策略。面对一场你死我活的自相残杀后,彩电也就真的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吗?
已有前车之鉴
自从1985年彩电业形成气候以来,曾经创下连续15年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奇迹,而正是2000年的价格战,让彩电业这个民族工业的大旗伤透了元气。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破产倒闭和兼并重组,许多曾经名扬一时的名牌、大牌销声匿迹,大致形成今天我国彩电业的基本格局。
价格战,可能增了市场,但的确亏了利润
据了解,今年1-9月整个液晶电视市场的销量增长了80%,但是液晶面板厂商在二三季度却出现亏损。上半年,厦华销售各种型号的彩电116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22.1%,实现销售收入23.93亿元,但净利润仅为1507万元;而海信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44.65亿元,净利润仅为3387万元。按其公布的数据计算,两个公司的利润率仅为千分之六到千分之八。近日,国资委再次发出警示,47家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8月份进一步亏损2.8亿元。
是否是低质低价 重蹈覆辙?
高质高价的产品很容易看到,而低价产品却也往往包装的冠冕堂皇。据悉,使用第7代液晶屏的32英寸产品大多在12000远的价位,大概是32英寸液晶电视最低的6999元的两倍。其它大多万元以下产品的性能都照主流的7代液晶屏液晶电视产品有很大差距。市场上也广泛存在着接近一万元的第6代液晶屏的32英寸产品,虽然也大幅降价但还是不便宜。
竞争的唯一手段?是否还有其它选择?
与2000年的价格大战相比,价格目前仍然是彩电业企业促销的主要手段,唯一不同的是多数彩电企业推荐的重点不再是普通机,而是等离子、液晶电视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通过价格因素来刺激市场消费,似乎已经成为竞争的核心手段,在节日期间更是主要靠此来拉动人气,促进购买。这与国内大部分彩色电视场上缺少核心技术有关,拿不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只能使出价格撒手锏,虽然明知这是把双刃剑。
单纯低价战略等于王朝的覆灭
有人已经预言,经过两只三年的淘汰赛,国内液晶电视厂商将只幸存4-5家。广州上兵伐谋策略总监刘步尘指出,今年平板电视厂家是在透支未来,透支明天有可能降价的空间,对于厂家来说,更多的是在通过降价进行市场圈地,而不是真正地实现盈利。价格的拼杀,往往最终导致企业一年卖了几百万台彩电却只赚了个加工费。
后电视时代,软实力才是关键
与初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同,后电视时代,当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逐渐富裕起来的消费者已经更看重性能、健康、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以人才和研发能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不在乎最低的价格,谁先掌握更新的技术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要,谁就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更多的竞争策略,更多的盈利空间
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只是一种初级的竞争手段,它不是唯一的获胜法宝,更不应该发展成不顾血本的价格战。对于,液晶电视这样的产品,能搞拥有面板、芯片这样的核心技术固然好,但是大多数厂商没有这样的技术积累,不过在外观,做工,技术接口,特别是软件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通过企业文化理念的渗透,构建从原料、制造、物流、营销到售后整合的运作方式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把竞争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上,而不是简单的降低价格,以此来构建稳定的消费群和消费意识,完成企业持久地资本和技术积累,实现可持续的竞争力。消费绝对不是简单的价格,市场也不一定非得你死我活,更多的竞争策略,更多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