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特区政府投资15亿美元,而不占任何股份的香港科技园区,在泛珠三角九省区近六十个科技园区、开发园区包围之下,有何独特作为?
与内地集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科技园或是孵化园模式相比,香港科技园专注研发、提供租赁式研发硬件与软件,以及作为知识产权第三方保护机构的三大功能,将使其定位与经营之道更受市场考验。
位于距香港中心商业区中环约一个小时车程的新界沙田科技大道西2号,香港科技园每平方英尺每月的租金为1美元,与广州或深圳市中心的商业写字楼租金几乎相当。仅此一项,这个在2001年5月7日正式运作、6个月之前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园区,便足以吸引内地珠三角与欧美一些重要企业和研发机构驻足。
11月21日,香港科技园的市场及批租部副总裁罗肇强博士对本报记者说:“如果说一家企业在美国研发一年需要500万美元,这笔钱在香港科技园可以用三年。”
“即插即用”的特殊功能
罗肇强没有刻意对比香港科技园与内地的区别,他提出香港科技园所坚持的五大特色。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我们都接受。”罗肇强说,“我们专注的是四大领域的企业:IT与通信技术公司;电子技术企业,主要是半导体设计与芯片开发;光电学与纳米技术企业;生物科技企业。”
而这四大领域的选择,基本上吻合特区政府建园的目的,即为了提升本地的制造服务水平,使香港转型为亚洲的创新与科技中心。
另外,该科技园要求入驻的企业至少有60%的业务为技术开发研究性质的,而不是生产制造性质的。“我们不会接受制造性企业,香港已有三个生产型基地,分别是在大埔、元朗和将军澳,但在科技园,只选择研发型的公司。”罗肇强说。
与严格的标准相匹配的是,科技园对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即插即用”式的服务,即“Just Plug & Play”。香港科技园主要卖点之一——免费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价格高昂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企业不必自行购买,只须通过科技园租赁。
据科技园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内地企业如中兴、华为、联想、金山等都曾租用这儿的设备或是软件进行研发或产品测试。“我们提供的租赁价格非常便宜,通常只有美国同等条件的1/3左右;如果仪器有损坏,所有的维修与保养也均由科技园公司承担。”
对于上百万美元的软件投资,一部分由政府拨款,另一部分科技园采用购买与租赁结合的方式,科技园买下来供区内企业使用,而大部分则由企业提出后,科技园代为租赁,然后转租给区内公司。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而且不用担心软件的不断升级问题。”科技园企业拓展及科技支援部高级经理杨天宠说。
据悉,一期工程刚竣工半年来,超过100家公司(包括14家内地企业)在此进行过产品测试,产品涉及MP3、DVD等多种行业。罗肇强没有透露具体的测试费用,但表示有关费用“相当低廉”。他表示,除了设计平台和测试平台可以租赁外,科技园也可以满足部分客户的小批量生产要求,以解决客户公司生产样品的需要。
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科技园在这方面也颇费心思。“我们自己不做产品设计,保持中立,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客户的测试结果或是研发内容不致外泄。”杨天宠介绍。
据悉,不久前,两家内地公司在实验楼内租用了Synopsys IP软件室进行项目研究。“之所以必须在香港,是因为Synopsys公司觉得在香港,知识产权更容易得到保护。”杨天宠解释。
经他提醒,记者注意到,在实验楼内的控制室里,坐着两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是PCCW(电盈)网络运营商的工程师,另一名是科技园的工作人员。“只有得到这两个人的同时验证认可,客户方可开机调用实验数据和软件,与此同时,科技园有足够的措施保证这两个工作人员并不知道客户具体是在做什么研究。科技园正是通过这种严格的保密措施确保客户的知识产权不对外泄露。”记者还注意到,在实验楼正对电脑屏幕的地方,均采用了不透明的毛玻璃。
令内地一些研发机构动心的是,在香港不受一些国家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这意味着,可以在这个科技园里“享受”到在内地无法应用的仪器或是软件。
罗肇强指出:“我们相比内地,有真正的高科技优势。香港是个享受自由贸易的城市,因此,我们可以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香港科技园,有一些设备甚至是日本都没有的,在全亚洲也是最先进的。”
与泛珠对接什么?
采访中,记者巧遇广东省科技厅一位管理干部的到访,他对园区的研发设备及财务数据问得相当细致。
事实上,按香港政府的意图,香港科技园如果能成为连结两地的纽带,使高科技研发与珠三角的制造生产基地充分结合,将可以创造出双赢的结果。“我们目前在考虑如何使泛珠三角形成一个整体,未来比较理想的设想是,这个科技园承担了设计开发功能,而制造业基地则放在泛珠三角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罗肇强说。
在未来的规划中,科技园将建一个供直升机降落的停机坪,“以后直飞珠三角,约几十分钟即可。”
香港政府对科技园的特殊定位及战略决策已经引起了泛珠地区政府部门的关注。类似广东省科技技厅人士的造访,几乎每天都有。
据记者查询资料,在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广州几大科学园区,在IT硬件设施方面与香港科技园区距离不大,但其在政府职能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及管理上,远没有香港科技园回报理想。在2004年开始的对科技园区的整治可看出,泛珠乃至全国一些突飞猛进的科技或是开发园区,几近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地产项目”。在一些地方政府的业绩报告中,科技园也更多是与“投资”二字挂钩——换言之,吸引外资或是内资反而成了主要业绩。
香港模式则是另一种思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香港政府不但免费提供土地,还提供了15亿美元的发展资金,而且这还不包括购买机器设备的费用。“我们所有的设备和软件的购买,均可以再向政府申请拨款,目前这笔费用已经达到4000万美元。”科技园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特区政府对这个科技园虽然抱有巨大希望,却只是作为幕后功臣出现。“由基金会管理政府投资的实施,香港科技园公司负责进行园区的营运和直接管理。”科技园的一位高级经理说,“土地由政府完全免费拨给,未来这些建筑与土地的所有权仍归政府所有,但是由香港科技园公司进行经营。”
香港科技园的治理架构,与内地大多数科技园区与开发区也不一样,虽然它由港府科技局管辖,但却有自己独立的董事局和完善的公司部门,在公司15位董事会成员中,政府只占有2席,大学占有3席,其余10位均为商界人士,同时需要每年公布年报,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公布全年的业绩。
这种安排体现出港府纯“市场化”思路,即利用市场来推动香港科技在亚太区的发展,这与内地不少“科技园”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招牌也有着天壤之别。
按照规划,总面积达22公顷的科技园在整个园区都完成后,将提供33万平方米的办公用地,已经计划中的共有三期建设项目,每期10幢大厦,目前建成的只是第一期,争取在2006年再建好2幢大厦。
“我们这儿所有这些楼都是不卖的,只是出租;租金是每个月每平方英尺为1美元,不论海景房还是非海景房均是同样价格。目前,飞利浦、SHE-TDK等公司都已经租用了整幢大厦,已经进来的企业还包括金山、华为等。”罗肇强说。
据了解,目前已经入驻的客户中有50%是外国公司,内地的合资公司较多,华为、中兴和联想也曾经在这儿做过研发,但是它们主要是做项目开发,不是租赁办公场地。目前园内可供出租的写字楼总面积达110万平方英尺(约11万平方米),预计很快便可以收回成本。
根据公司提供的年报,截至2005年3月31日的财年中,公司的租金收入达到87668282港元,总收入逾3.55亿港元,扣除总支出,最终年内亏损只有10894416港元。
尽管仍有一定的亏空,但是科技园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准备提高租金。“提价行为需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方可实施。”科技园的企业资讯官透露。
事实上,2004年的亏空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政府不了解情况,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据罗肇强介绍,一期开发时曾经出现过缺陷,“当时一下子盖了10多幢楼房,但是楼高不够,不能满足一些高科技企业的特别要求,因此一些楼层需要拆掉重建,造成浪费,但是第二期就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跟政府建议,由我们自己盖。”
仅靠有限的低廉租金并不足以让科技园更好的运转。在公司的未来规划中,还有相当部分的“盈利”项目。
“我们考虑在每幢大楼下层办展览会,未来每栋大厦都会考虑采用类似的经营模式。30幢大厦全部建成后,每幢大厦下方都会举行展览会。欢迎中学生和大学生来参观,周末完全开放,平时晚上也对市民开放。我们预计会有2.3万人来这里工作与消费。他们晚上可以在海边海滨长廊拍拖散步,也可以来这儿吃饭。”
在目前的园区规划中,暂时还没有解决公司人员住的问题。“未来会考虑这一问题。”罗说,“我们准备在第四期建设中,向政府建议开发一个6星级的旅店,以及高级人员的住宅区,主要是为科技园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方便。”
如果真能实现两万多人的消费群体,科技园所带动的经济效益或许将超出原先的“科技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