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记者跟随中隧股份公司有关负责人,从武昌友谊大道上的C匝道走进长江隧道。匝道入口两侧,工人们正在安装大理石装饰板。“车辆从隧道外进入隧道内,光线由明转暗,隧道口的照明设计大有讲究,既不能太亮,又不能太暗,否则司机眼睛无法适应,易出交通事故。”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隧道口的照明分三个阶段设计:第一阶段,匝道口搭设几十米长的阳光棚,自然采光,但光线已比匝道口外有所减弱。第二阶段,基本照明另加加强照明,安装长度约90至100米。基本照明的灯具是普通日光灯,加强灯位于基本照明灯具上方,采用高压钠灯,发出黄色光芒。第三阶段则过渡到隧道内的正常照明,只安装基本照明灯具。这三个阶段光线是逐步递减的,司机的眼睛可逐步适应洞内光线变化。
在隧道出口也安装了基本照明灯具和加强灯具,但安装长度比进口处有所缩短,大约七八十米长,目的也是为了过渡,让司机的眼睛逐步适应洞外强光。
长江隧道长3公里,一共安装了7600多盏灯,绝大部分属于基本照明灯具。根据隧道内光线变化,这些基本照明灯有三种开法:每6盏灯为一组,第一种开法是只开其中3盏,第二种是只开其中2盏,第三种是只开其中1盏。最后一种属于应急照明,该灯具的电源与其它5盏不同,用的是充电池,保证每天24小时不灭。这意味着,即便遭遇突然停电,隧道内也仍有灯光,不会漆黑一团。
长江隧道是高度智能化的,隧道内装有能见度感应器,电脑控制系统会自动调节灯光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