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安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力推进教育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步伐,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创新开展科技教育,把科学技术、科学普及纳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还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能源节约教育,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科技创新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宝安在科技教育中技高一筹。宝安的机器人和航模水平堪称一流,在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比赛中,宝安屡屡摘取桂冠。宝安在倡导素质教育时为何大兴科技教育?宝安有何骄人的业绩?学生们为何对科技教育情有独钟?
上图:宝安中小学生作为中国·华南代表队参加2006年青少年机械人世界杯兴围小学:学生的机器人打败老师的机器人
六年级的陈响规已经是老队员了。说到机器人,他一脸的兴奋:“我喜欢机器人,最喜欢和熊老师一起编程序!”
四年级时,陈响规加入了兴围小学的机器人队伍。刚刚接触机器人,他并没有像现在那样感兴趣。而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他越来越离不开机器人了。机器人的结构和灵活性深深地吸引他。从不太懂电脑到以后慢慢地能用它编程、改进、制作机器人,陈响规学会了很多东西,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大大地提高了。
兴围小学机器人小组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冼文浩、冼文瀚这一对双胞胎兄弟,冼文瀚先加入学校的机器人小组,之后哥哥冼文浩来参加了一次小组活动,觉得好玩,也加入了。冼文浩告诉记者,他觉得机器人很有趣,是自动感应的,不用人去操纵,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让自己专心地去做一件事。
“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我自己编程做的机器人打败了老师做的机器人!”冼文浩很自豪地对记者说道。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最开心的就是和弟弟组队获得今年6月德国机器人世界杯赛机器人足球1对1季军和10月在苏州举行的2006中国机器人大赛暨首届RoboCup中国公开赛青少年组机器人足球1对1的冠军。
谈到未来时,小文浩告诉记者,他的爸爸希望他和弟弟中考可以考好一点,然后去宝安中学读书,但是宝安中学还没有机器人兴趣小组,“不过没关系,即使这样,我也不会放弃我的兴趣,我自己有机器人的编程系统,我还可以继续学!”冼文浩一脸坚定的对记者说。
上图:兴围小学的学生演示机器人足球赛
上图:兴围小学的学生自己动手组装机器人
石岩公学:翱翔蓝天,打造一流青少年业余航模队 在深圳,只要提到航空航天模型,对这方面稍有了解的人都会马上想到石岩公学。
石岩公学建校于1995年,航空航天模型队成立于1999年。石岩公学的这支航模队实力雄厚,在世界、全国、省、市的各级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航模已是石岩公学的特色品牌。
航模队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石岩公学开设的航模运动项目有橡筋动力模型飞机、电动自由飞模型飞机、电动线操纵模型飞机、电动遥控模型飞机、模型火箭等等。石岩公学航模运动队从建队到2006年为止共有3人次获世界第三名、9人次获全国第一名、13人次获全国第二名、21人次获国家级名次奖、9人次获深圳市团体第一名、19人次获深圳市第一名、168人次获区、市级名次奖。这支航模队曾两次到中央电视台参加“东方儿童陆海空模型竞技赛”,与全国的航模顶级高手同场竞技,并勇夺佳绩。
目前,航模队共有队员368人,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多次参加过全国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他们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参赛经验,是全国青少年航模运动中的佼佼者;第二梯队是多次参加市级比赛的队员,他们已经熟练掌握操纵模型飞机的技术,是深圳青少年航模比赛优秀运动员;第三梯队是近期入队的队员,他们已经初步掌握模型飞机的操纵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石岩公学航模队目前训练的重点有“火鸟”系列遥控模型飞机、“翼龙”遥控模型飞机、3D花式遥控模型飞机和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四个项目。航模队已经成为了石岩公学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是石岩公学的特色品牌。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要翱翔蓝天———他们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青少年业余航模队,成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俱乐部。
航模队让一个学生改头换面 赵令飞,是石岩公学的“名人”,因为他刚进学校时整整哭了近两个月,同时也成为学部有名的调皮生。好动的他在一次无意中跑到航模队的训练场地看到那天空中在自由翱翔的飞机,一下子就吸引住他的眼球。性格内向的他上前大胆地问:“老师,我可以玩么?”。看到他那渴望的眼神,航模队的骆老师答应了他的请求,直到飞机降落下来他还对手中的遥控器不愿放手。
就这样,赵令飞加入了航模队。不过加入后才发现并不是像他想的那样简单,航模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他说:“每天站队我们的要求是军姿跨立式站立,而我刚开始总是摇来摇去的,于是骆老师就给他提了个小要求‘你只要在站队时不摇动,坚持一个星期我就奖励你一个小飞机’。结果我真的坚持下来了,再后来站立姿势越来越正规化。”
同学和老师都看到了赵令飞的变化:以前没有正确站姿的他现在可以站起军姿了;以前不喜欢说话的他现在可以和队友、同学很好的交流;以前在上课时随进随出的他现在能静下心来在班里听课;以前在家的“小皇帝”现在懂得了尊老爱幼。
参加比赛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周志荣,是石岩公学高一的学生,今年9月和同学一起代表国家队参加了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第16届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并取得世界第三的好成绩。
据周志荣回忆,比赛前集训那段时间,每天天还蒙蒙亮,就起床了,迅速收拾好自己的飞机,拿好工具,连早餐也没吃就坐车去训练场地进行训练。周志荣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上午从7时30分开始训练,一直到11时半,下午从4时训练到6时。“训练十多天后,我们的皮肤被晒得黑黑的,就像从非洲回来的一样。不过,我们的飞行技术变得更成熟、更稳定了。”
周志荣说:“从这次的比赛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有比赛经验。比赛中队员之间互相帮助配合默契,体现出了团队的精神,使我知道做每件事情都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好,要有一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拼搏精神,特别是在学习中更是如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后,我要更加刻苦地训练,飞得更远。”
上图:航模队的队员在训练
上图:石岩公学的航模队
海湾中学:科技兴校成亮丽风景 据介绍,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宝安区西乡街道碧海湾的深圳市海湾中学创办于1995年,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占地28554平方米,现有38个初中班,2276名学生。在129名专职教师中,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65人,其中全国优秀教改实验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区十佳青年教师2人,区十佳师德标兵1人,区教坛新秀2人。
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融入教学 据记者了解,海湾中学着力把科学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逐渐形成了以德育、科技教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并被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授名为“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单位”。立足科技兴校,注重科技教育,打造科技特色,是海湾中学2003年被评上广东省一级学校后,走内涵式发展的一大举措。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4月6-8日,在惠州市举行的第21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勇夺两金,这两项作品均被广东省选送参加在澳门举办的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双双获得2枚铜牌;在2006年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南方赛区选拔赛中,该校又获得两项冠军,同时获得代表中国参加6月在德国举行的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决赛资格,并获得国际组委会的一致好评,授予“最高胜率奖”。自2005年至今,该校共有84项作品获市区级以上奖励,其中国际级5项、国家级12项、省级7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3项科技成果已经申请国家专利。
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发现科学 担任海湾中学科技辅导工作的周小江老师告诉记者,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科技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据周老师介绍,曾获得广东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的刘沛舒同学在谈起自己新研究的课题《太阳能滴灌装置》的初衷时说:“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喜欢花草,但大多数的盆花不是浇死就是渴死。我觉得盆花的浇水很难控制,我看到太阳能驱动的小汽车后,就想利用光照的强弱,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电流的大小发生变化来控制电机转速,从而使水泵的出水量产生变化;强光时供水多,弱光时供水少,无光时不供水。”
张震,是海湾中学的计算机教师,2004年10月积极组建了校机器人小组,并在随后的一系列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据张老师介绍,机器人小组注重的是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获得第七届国际机器人大赛第五名的丁胜飞同学以前考虑问题时比较单纯,而现在学会了多方面考虑问题,在准备比赛期间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及足球一天一个进步,而且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锯、焊、电钻这些工作都是自己动手。
免同学近视发明不伤眼节能灯 自从进入了海湾中学,七年级的苏保华就被学校开展的科普教育课程深深吸引,开始了对科普知识的追求之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学校的科普班,在这里他找到了可以给予帮助的老师,一群与他有一样爱好的挚友,他们一起讨论研究,共同进步。
苏保华对记者说:“参加科普课程学习后,使我留意生活中各方面的事情。通过观察,我将生活与科学联系起来,从一个生活中的原型去探究其科学原理,并对它进行改良、革新,从而用科学来方便生活,使科普课程成为学生们生活与科学的桥梁。”
苏保华说自己很喜欢看新闻,他在新闻中经常发现有一些东西不是很好,应该改进。在看新闻的过程中,他了解到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是一个节能的社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看见越来越多的伙伴们戴起了眼镜,成了近视眼———这使他产生了发明一种不会对眼睛产生伤害的照明工具的想法。但是,用什么作为这种照明工具的原料呢?作为节能的原料,他想起了以前在电视中听过的LED晶体。通过调查,苏保华了解了LED晶体,并认定了以LED晶体来作为自己发明的原材料。
产生了这种想法后,他与科普教师周小江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自此,苏保华开始了他的LED晶体节能灯的设计发明。
苏保华在老师周小江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历时一年左右,终于完成了图纸的设计。当他的发明从电脑中的一张图纸变成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晶体节能灯时,苏保华别提有多开心了。当记者问:“成功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小保华笑着回答说:“我当时觉得发明也不是那么难。”
学生思考能力比以前灵活了 九年级的丁胜飞和钟蔼燕,都是机器人小组的成员,分别获得2005年10月第七届国际机器人大赛第五名、2006年5月德国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国(华南)公开选拔赛中学组2对2足球冠军,2006年5月德国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国(华南)公开选拔赛中学组舞蹈比赛冠军。
钟蔼燕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机器人时觉得很有趣,想进一步地了解它,想知道它是怎样构造的、如何运行,这种对机器人的好奇心促使我加入了机器人小组。”
丁胜飞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感慨良多,他说,加入机器人小组半个月后自己才慢慢熟悉机器人的运作,之后才开始自己构思、编程,构思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内在的和环境因素等,所以先要固定成一个模型,而温度、光线、磁场、电压等都会对机器人的运行有影响。制作获奖的机器人时,刚开始机器人只有一个大脑、马达和轮子,用一个指南针辨别方向,之后的改进过程中,加上了超声波和火焰测试,正是通过对机器人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考比以前更加灵活,学会多角度看待、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上图:苏保华与他的LED晶体节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