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土面积330万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七;人口10.73亿,位列世界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及印度语,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及锡克教,货币为卢比(1人民币约值5.26卢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已迈入世界十大工业国之列。
印度经济正处在建国以来的最佳时期
据印度官方估计,2005年印度的经济增长非常强劲,超过了7.0%。由于对外资所持的宽松态度以及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包括印度在内的整个南亚地区的增长平均达到了6.9%。2006年,印度经济继续显现强劲的增长趋势,GDP增长率可望接近8%。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印度提出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的历届政府都把经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2004年5月上台的国大党政府更像一个“经济班子”。辛格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辛格政府制定了年经济增长7%—8%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在2008年消除财政赤字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投资、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机制透明度的新举措。
在政府的努力下,印度经济不断传来“利好”的消息,一连串的经济增长数字让印度人兴奋不已。目前印度外汇储备已突破1200亿美元;股市指数突破6300点,刷新历史记录;金融、保险、房地产、贸易服务业增长7%,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增长9.3%;总长3.4万公里的印度国家公路网的拓宽改造计划进展加快,等等。
潜力巨大的印度市场
(一)印度消费市场容量和主要消费群
市场专家研究印度的全国人口的数据后得到以下结论:印度的消费族群,是依据消费支出来区分的,在金字塔的最顶端,有100万最富裕的消费者。中产阶级则再细分为两部分,消费耐用品的潜在客户有2800万个印度家庭,非耐用品消费潜在客户有9000万个家庭。
与其它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都市化的程度相当低,70%的民众居住在农村。对许多消费品销售来讲,乡村市场是销售的主力,约占总销售额的70%。近几年来乡村市场的增长尤其迅速,许多消费品在乡村市场的销售增长率是都市地区增长率的4倍。在印度被归类为最富有的消费群,有15%居住于乡村。
印度庞大的人口和潜在的巨大消费潜力是吸引外商最主要的原因。据有关统计,印度零售市场规模高达2,5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八位。印度总理和财政部长最近表示,将在未来6个月内逐步开放印度的零售市场。在今后五年内,印度零售业将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扩张。由品牌经营、专业管理的连锁店组成的现代零售商在未来十年间将以销售额每年增长15%的速度发展。世界著名的零售业巨头美国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以及德国的麦德龙自2005年起已陆续在印度建立起团队,以便和监管机构及潜在的本地合作伙伴保持联系,作好打入印度市场的充分准备。
(二)中印强项互补两国经济的弱点,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
比较中印两国的战略部署可以发现,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印度以服务业为主导,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印度市场的潜力之大。
在中国,制造业主导动力之强劲令人惊叹。工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1.6%上升至2003年的52.3%,在这13年的GDP累计增长中占了整整54%,相比之下,从1990年到2003年,印度GDP的工业比重基本上停滞在27.2%的水平。因此,工业在过去13年的GDP累计增长中只占27%,这恰恰是中国的一半。
中国撰写着以制造业为主导发展的经典剧本。四大因素使其工业化进程脱颖而出,43%的国内储蓄率、基础设施建设、飙升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大量勤劳、工资低廉、供应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相反,印度的国民储蓄率只有24%;基础设施乏善可陈;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2003年仅为40亿美元,与过去两年每年流入中国的530亿美元相形见绌。由此可见,需要满足印度多达10亿人口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有中高档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的需求,欠缺成熟的印度制造业系统必须靠进口商品填充,从而为我国产品开拓印度市场提供有利的市场空间。
对此,亚洲开发银行现任首席经济学家伊夫扎勒·阿里(印度人)在评论印度产业界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担忧时也说,“亚洲的公司必须学会提高生产率,否则就会毁灭在制造业主神中国的手里。”作为印度经济智库存的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NCAER)在其最新一期《经济评论》季刊中提到,本财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正崛起成为印度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是印度的第10大出口国和第9大进口国,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5大出口国和第3大进口国,从而进一步反映了中印贸易可开发的潜力之大。
喷薄欲发的中印经贸
五十多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关系经历了互补、中断、恢复、增长的过程。1990年代以前,中印两国的关系是多变的,当时由于双方都不是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且两国经济落后,可以互补的极有限,所以双边经贸的规模很小。1950至1962的13年间,双边贸易额总共才2.6038亿美元。
此后双边贸易中断了14年,直到1977年才恢复。虽然基本趋势是稳步增长,但贸易额仍很小,1990年才达2.64亿美元。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双方关系的逐渐回暖,中印贸易、投资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印度总理瓦杰帕依2003年6月访华,标志着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坚冰已被打破,中印的政治、经贸关系出现了转折性变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边经贸活动日趋频繁。近几年,中印双边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2003年为75.9亿美元,2004年达到136.04亿美元,较上年增79%,比预计提前两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印贸易额已经达到150多亿美元,印度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
2005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印度进行正式访问,这被誉为“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访问”。中印两国共同确立了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制定两国经贸合作规划,双方的奋斗目标是到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或超过20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决定就两国的自由贸易区进行可行性研究,一旦建成,将产生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印作为两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将更加相互依赖,挖掘双方潜力,共同合作,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
印度海关进口关税
根据印度联邦政府2006-2007财政预算报告颁布的有关印度进口产品关税改革已于2006年3月正式生效并实施。通告内容如下:
(1)印度海关关税峰值由现行的20%下调到12.5%,其中不包括部分特定产品。
(2)重新征收原免除IT及部分产品的特殊附加税(简称SAD,一般为4%),现行产品的特殊附加税一般为4%。
(3)部分产品所征收的关税将得到调整,包括部分药品、医药设备;电力传输产品;煤与镍;手机以及计划性进口产品。
(4)手提电脑与电影胶片以行李形式进口免税。
(5)耐火,耐熔性制品及铁制品的基本关税从原10%下调至7.5%,矿产品则从原10%下调至5%。
印度关税制度一般采用从价税,以货物CIF价计算。目前印度进口关税的组成为:
进口税=基本税+附加税+教育税+额外附加税
基本税=CIF货值×基本税率;
附加税=(CIF货值+基本税)×附加税税率×(1+教育税率)
教育税=(基本税+附加税)×教育税率
额外附加税=(CIF货值+基本说+附加税+教育税)×额外附加税税率
产品种类
|
基本税税率
|
附加税税率
|
额外附加税
|
总税率
|
建材用品
|
12.5
|
16
|
4
|
36.736
|
家具
|
12.5
|
16
|
4
|
36.736
|
五金及工具
|
12.5
|
0-16
|
4
|
17.260-36.736
|
家用电器
|
12.5
|
16
|
4
|
36.736
|
照明产品
|
12.5
|
16
|
4
|
36.736
|
电子产品
|
12.5
|
16
|
4
|
36.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