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月的京城,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轮番上演“平板电视节”,一场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平板电视价格大战已战火连天。作为消费者又该用怎样的标准守住钱包,做出正确的购买选择呢?
警惕低价液晶,小心“隐患”!
微利,并非耸人听闻。
以最近在平板领域攻势最为“凌厉”的厦华、海信为例,有报道指出:2005年上半年,厦华销售各种型号的彩电116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22.1%;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93亿元,但净利润仅为1507万元;而海信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44.65亿元,但净利润仅为3387万元。虽然相比CRT年代这两个企业在飞速成长,但按其公布的数据计算,两个公司的利润率仅为千分之六到千分之八。
目前国产品牌平板电视的价格比外资平均低30%以上,价格依旧是国产品牌“打击”外资品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尽管平板彩电引领行业升级换代,但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让彩电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低价增加的不仅仅是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还包括后期服务、维修、以及在微利或无利的状况下,中国液晶电视难以突破的技术创新和功能升级问题。未来,这些又会不会成为消费者和厂家们不敢触碰的伤痛呢?
据记者调查,面对中外品牌如此悬殊的价格,用户表现出了多方面遐想,对国产液晶降价幅度之大,也表示怀疑,一是高端平板电视背后到底有多惊人的利润,二是这么便宜的价格,品质能否有所保证。毕竟,少花钱不是目的,能够买到高品质的液晶电视,才是消费者的最大需求。
在国产液晶厂商联手大搞降价策略的时候,外资品牌则打起了“稳健牌”。比如,液晶“老大哥”夏普就对国产品牌的降价不以为然,依然强调自身的优势;家电领导厂商东芝在继去年推出了多款“face飞视”系列得到消费者欢迎后,今年更推出了多款令人惊喜的产品。8月,东芝以创造完美的视听生活为目标,推出了集独特的“数字新头脑”(Meta Brain)芯片以及Jet Slit扬声器系统两张王牌于一身的“幻响家”WL58C系列液晶电视,重磅出击中国家电市场。
另据东芝的一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高端家电产品的选择标准,将不再只局限于其本身的功能和价格。除了对亮度、清晰度、端子多等技术指标要求之外,消费者对产品规格的丰富性、售后服务、以及品牌价值等附加要求越来越高。
“十一”爆发中外液晶品质大战
其实,在终端用户的推广上,外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差距很大,使得外资品牌并没有因为品质好而占了上风。
据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液晶电视各品牌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康佳18.3%、夏普15.1%、创维12.2%、上广电11.9%、LG10.7%、东芝6.9%、三洋5.2%、飞利浦5.1%、厦华4.7%、海信3.3%、长虹2%、海尔1.8%、TCL1.1%。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各品牌市场占有率之间差距并不大,但国产液晶的占有率却首次超过了外资品牌。
暂时的胜利并不代表最终的成功。来自全球著名市场咨询和顾问机构IDC的报告显示:全球液晶电视销量有望从目前的4%上升到2007年的43%,未来几年,将成为液晶电视的爆发时代。由此看来,国产液晶与外资品牌还将继续展开持久的市场争夺战。国产液晶现在就拼起了价格,外资品牌依然在脚踏实地做品质,下次,国产液晶还能赢吗?
更何况,今年上半年,外资液晶品牌已经重新调整了价格。据大连东芝市场人员介绍,东芝在今年推出新品之前,就预测到市场价格一定会降低,不仅因为液晶面板的采购成本降低了,更因为市场需求的推动,用他们的原话说就是:“到了该降价的时候了!”因此,东芝“幻响家”系列新品8月刚一上市,就将价格定在了他们预测的10月市场的需求价格上,而没有采取行业常规做法,即先将新品价格定高,随着市场推广再降低价格。
对于这一点,国内的液晶品牌也已经有所意识。厦华电视的一位老总就曾说道:“低端彩电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竞争手段也比较单一,现在最令业内担忧的是在低端彩电竞争中常用的价格战又转移到高端市场,而且目前已经有了类似的迹象。”
所谓商场如战场,为了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各家也有各家的绝招和秘诀,到了竞争的关键时期,还会拿出“杀手锏”。那么,在这场中外液晶品牌的“殊死搏斗”中,价格或品质,最终谁又是谁的杀手锏呢?对此,更多的消费者在追求“性价比”最优的标准下,恐怕就可以做出选择了。